新闻 > 正文

大变局前的中国肿瘤医药市场

2018-05-23 15:15:59 来源:医药魔方数据

作者:刘谦

国内抗肿瘤药物总体规模约1400亿人民币(约215亿美元),占中国整体医药市场约十分之一。全球的肿瘤药物市场差不多1200亿美金,中国占了六分之一。中国市场的规模看起来很惊人,然而中国每年新增420万肿瘤患者,占全球新增患者的30%,所以中国肿瘤患者人均医药费用并不高,跟美国450亿美元的肿瘤药物市场相比,中国市场还不到美国一半。

受肿瘤发病率和诊断率不断提高的影响,肿瘤市场给人的印象就是“钱多速来”,长期以来都是各大药企的必争之地。尤其是近十年来受风险资本的推动,中国肿瘤新药研发费用直追欧美,让我们感觉中国肿瘤市场一直在高歌猛进,然而并不是。

资料

中国肿瘤市场走势跟整个行业如出一辙,增速(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14%)也只是略高于行业(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9.5%),似乎不是想象中的“遍地黄金”。1400亿的市场规模除以420万肿瘤患者,人均年治疗费用只有3万多,跟肿瘤药动辄几万几十万年治疗费用相比,这一切都跟我们的印象有较大差距。

1) 上述肿瘤市场只包括化疗,单抗,内分泌和靶向治疗,未包括宣称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和免疫支持治疗,更没算各种草药秘方,大大低估了肿瘤相关治疗规模。实际上后两者的规模相当惊人,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它们几乎是抗癌治疗的主力军。

2) 部分肿瘤药物未在医院内销售,通过药店或者小医院小诊所的销售未被纳入统计。特别是私人携带入境的“印度版”药品,很难具体计算其规模

3) 中国肿瘤治疗不够规范,很多患者错过了规范的序贯抗癌治疗。加上患者经济能力有限,又缺少教育和支持,即使肿瘤治疗的脱落率也很高。

过去中国肿瘤药的竞争不算太厉害(除了少数低门槛的热门品种),任何一家企业只要产品和营销不是太烂,都能分一杯羹。你只要能够搞定几百个肿瘤医生或几十家医院就行,只要客情关系到位,卖各大几千万甚至上亿都有可能。但再大也很难:肿瘤药里销售额最大的也就二十多亿,而心血管糖尿病药物销量过五十亿的好多个。除了赫赛汀,美罗华等外企独家品种能通吃全国,多数品种都偏安一隅,好在毛利高,大家日子都不错。

直到最近,政府接连放出大招给了肿瘤药免关税和增值税打1.5折的特大优惠,再加上更大利好—简化和加快肿瘤新药的审批流程,给肿瘤医药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这么多治疗领域为什么要单独给与肿瘤药优惠呢?政府无非是看到了持续上升的肿瘤发病率,患者的巨大经济负担和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的现状而痛下决心。慢病患者的人数和社会影响固然也大,但跟肿瘤这样生死立显的疾病,对群众的心理冲击无疑更明显。

当然政府也不会白给药企红包,宣布降税的同时立马宣布启动抗癌药国家集中采购招标和医保准入谈判。药企除了把降税的空间全部出让给患者,还会接受政府进一步的招标和医保价格谈判。由于加速了新药审批,吸引了大量风险资本,抗癌新药的供应端也开始放量,没有什么品种能坚持不降价了,连最火的肿瘤PD-1免疫治疗和CAR-T治疗都有一大批选手。

另一个要关注的动向是昨天美国肿瘤学会(ASCO)放出会议报告摘要,一大批中国本土抗癌新药的数据非常亮眼:数家本土药企的PD-1/L1在肺癌,淋巴瘤和肉瘤等的二期结果达到国际一流新药水平,更别说一大堆小分子药物了。短短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就从玩仿制药升级到了创新药,而且所有热门肿瘤靶向应有尽有。据说几年下半年PD-1/L1药品就会在中国上市,两个进口品种和两个国产品种几乎前后脚。

除了药,我们还需要关注人。目前中国上百家创新药研发机构的核心人员几乎都有跨国药企工作经验,去年开始就有数位外资药企的肿瘤业务负责人加入本土药企担纲新药上市,最有名的当然是前辉瑞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这个跳槽名单肯定还会加长,因为大量本土创新药都到了准备上市的阶段。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预测肿瘤市场大爆发的时点已经来临:首先是高价创新药推动的市场成长,但一个HPV疫苗的市场规模就有数百亿人民币;其次是政策扶持,包括降税和医保谈判,确保对新药有支付能力;还有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带来的肿瘤患者下沉,精准医疗带来的肿瘤早筛早治,肿瘤领域成为医药行业最亮的明珠是毫无争议的。

市场爆发却未必人人都能获益,新的产品供应和市场竞争会带来肿瘤营销前所未有的变化。

当十几个PD-1/L1和几十个小分子靶向药摆在医生和药剂科面前,如何解读爆炸性增长的临床数据,匹配繁多的疗效和标记物关系,从极其复杂的联合用药方案中精选效果和价格都合适的治疗方案将是临床的一大痛点。

医院可能只会选择小部分品种正式进院,多数品种可能只能靠DTP院外市场曲线救国。如何保证供应和服务质量,如何让医患愿意购药舍近求远,都是肿瘤新药们的难题。

药企如何跟日益紧俏的肿瘤科医生推销,如何在众多me-too中找到自己的卖点,如何跟支付方谈判定价和报销方案,如何跟检测或者康复机构跨界合作,都会空前的挑战,因为客户的思维还没跟上,解决方案还没有先例,企业能用的人才也极度稀缺。

不光药企找不到足够合格的专业营销人员,肿瘤医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市场增长的一个瓶颈,好在现在还有Waston之类的人工智能助力。

从肿瘤新药管线,我们已经嗅到了昔日高端肿瘤药向“抗生素大战”靠拢的趋势。药企研发人员可以弄很多me-too, 市场可以给创新药空前的估值,但医保的盘子和患者的支付能力摆在那里,想在十几年内就变成美国那样新药驱动的市场还不现实,最大的可能就是非专利肿瘤药持续降价带来市场份额继续集中,从而几十家公司覆盖全国市场。

高价创新药既拼产品数据也拼营销能力,短期大批供应必然造成营销费用居高不下,且不说中国肿瘤临床研究性价比并不好于美国。虽然产品能上市公司就都能存活,但最终人才资金渠道和研发能力比拼后,市场还是向十几家专业的肿瘤药巨头集中。其它公司可能在变卖产品之后,慢慢撤离肿瘤这个昂贵的竞争市场。

目前肿瘤药主要是外资大药企,本土大药企和创新药公司三股势力,三者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鉴于未来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对产品线老化或者营销模式与本土脱节的外资药企,对于缺少核心领先产品和专业营销能力的本土大药企,以及综合实力不足或者对市场竞争惨烈估计不足的创新药公司来说,中国肿瘤市场不是家门口的小山包,随便谁都能上去。它越来越像珠穆朗玛峰,最美的风景只属于少数人!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