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批大学生毕业在即,人才招聘市场更加热闹起来。然而近两年来,一些单位招聘人才时,在提高最高学历要求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第一学历”,学历查“三代”的做法正在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明规则”。换言之,现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不但要看硕士、博士学位是不是在名校拿的,还要看大学本科即“第一学历”是否是名校出身,是不是全日制本科等等。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时,将学历高低作为衡量人才水平的标准无可厚非。追查“第一学历”的做法,在用人单位那里好像也很有“道理”。在他们看来,“第一学历”阶段能受到更好教育的人素质会更高一些,第二、第三学历是弥补不了这种“客观差距”的。但按照这个逻辑,中学毕业的华罗庚、梁漱溟今天恐怕连个小学的讲台都上不了;小学毕业的沈从文能不能在学校里当个保安都是个未知数,更别说是在清华、北大当教授了。客观的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几年很多研究生不管你有多高的水平,因为“第一学历”的差距在就业路上屡遭挫折,可以说“第一学历”成了不少高材生永远也无法刷掉的人生“缺憾”。
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与“第一学历”没什么关系。“第一学历”出身好的学生未必都优秀,“第一学历”出身不好的学生未必都是低能儿。再者,如今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大学生毕业时基本上都过时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只是学习的方法,毕业生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未来的努力。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毕竟“第一学历”和以后的工作是两码事,我想谁也没有能力凭“第一学历”来判定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败。
从本质上讲,“第一学历”要求是人为地制造社会歧视和竞争障碍,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公然挑战。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在千余所大学里一流水平的高校只有那么几十所,大部分高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院校。这些普通大学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这种“第一学历”的要求,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亟待需要改革和发展的大国来说,提得过于“奢侈”,也没有丝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恰恰相反,普通院校里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可能我们苦苦寻找的大师、拔尖人才等就埋藏于其中,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多条件从这些一般大学进行人才挖掘。因此,笔者认为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价值观,从学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上来,取消“第一学历”设限,不拘一格用人才,给普通大学的学生一些机会,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惊喜。(包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