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画饼充饥,而是未来可以预见的事实。随着国务院一声令下,我国的医联体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去年诸多省份下发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就明确指出要完善与城市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合理确定医联体(医疗机构)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健全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医院参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倾斜。
今年2月,国家卫计委举行发布会,其中医联体建设就是一项重要议题,并将引领基层发生巨变。最近两会期间,医联体更是作为关键词被反复提及,这也就意味着在今年将有更多的省市会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薪酬改革将势在必行。
那么,关于这个热点的探讨,代表和委员们前后都发出了哪些掷地有声的声音?又有哪些好建议有望在今年实现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李为民:基层医院总薪酬要高于三级医院
李为民代表的这个提议,可谓是让广大基层医生们看到了曙光。他建议,要把三级医院的管理技术、人才、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嵌入到民族地区的县级医院,使县级医院成为三级医院的分院。同时做到“四个统一”:
第一是把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管理纳为一体;第二是建立统一的薪酬体系,县级医院和城市三级医院的基本薪酬保持一致。为了吸引人才,建议基层医院的总体薪酬比三级医院高120%到150%。
第三是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的调配机制:三级医院的医生要到县级医院去工作,县级医院的医生每隔两三年到三级医院工作两三个月,而不只是去进修;第四是在医联体内实行统一的医疗业务管理,即三级医院的专科和县级医院的专科一体统筹,有问题通过互联网或者视频系统进行疑难会诊。
牛朝诗:帮扶不上心,医联体将流于形式
医联体建设的初衷是好的,借助省级大医院“老大哥”的力量帮助基层医院崛起、壮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层肯定是求贤若渴,希望在帮扶中站起来,但如何能保证这股激情不被忽略甚至是浇灭呢?
作为有十几年科主任履历的“局中人”牛朝诗代表表示,有些省级医院签约很多县级医院,但技术帮扶上并不上心,医联体流于形式,基层医院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基层涨薪也有心无力。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刚性约束对医联体一端的省级医院进行考核约束,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省级向基层的流动,在病源转诊上实现双向流动,让患者上得去,下得来。
“下得来”还有一层含义是,基层将涌现大量患者,病源有保障了,基层医生也不会在为生计发愁。除此之外,牛朝诗还建议在医联体建设中推行紧密型医联体。
顾晋:三下沉四步走,基层医生有望涨薪
说到紧密型医联体,首先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它的概念,它是指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组成的医院联盟,其成员医院的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因此,这种模式被称为较为有效的医联体形式。
在今年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便分享了这次提案关注的主题:搭建紧密型医疗,并将医联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四步走做了分享:
第一步,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基础:专家下沉、学科下沉、管理下沉。
第二步,搭建信息化桥梁。
第三步,医保政策做引导。
第四步,搭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体系。
这个模板可以说是为众多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精准的成功案例,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参照自身实际情况真正落实下来,一定会实现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利益共赢。只有实现这种共赢,基层医生才有望实现工资的上调,到那时候积极性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
葛均波:疾病转诊和管理应有严格标准
医联体建设能够顺利实现,需要三级医院的医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目前体制内,门诊依旧是其主要业务量,他们缺乏下沉的动力。
葛委员建议将医疗机构分为三级医院或者三级医院内的区域医疗中心、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三个类别,各司其职。
区域医疗中心与三级医院共同承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包括教学科研任务;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杂症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工作。
在转诊标准上,葛均波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首诊负责制,对符合上转标准的患者要按规定、程序引导,协助转诊到上级医院;对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二、三级医院要取得患者同意后,引导其转到下级医院继续进行治疗和康复,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科学管理、合理制定双向转诊制度,让各级医院参照制度严格执行,医联体建设才能高效运转起来,从而实现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分配,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医联体建设,代表张伟更是坦言应该让大医院与基层医院“谈恋爱”,共享医疗技术、就诊信息,提升基层医生服务水平,用技术和服务把家门口的病人留下。这个比喻简直是生动、贴切。
就去年来说,90%以上的三级医院已经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医联体框架已经基本建成。下一步重点计划一定是加快、加强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利益一体化,县医院待遇向三级医院看齐,相应的卫生院待遇一定会向县医院看齐,所有基层医生的待遇都将会普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