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我国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备受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评价与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琨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载体,加快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可以改善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透支、基层医疗资源闲置问题,使患者能够有序就诊,缓解“看病难”问题。
三级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 缓解医疗资源“旱涝不均”局面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多数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的基层医疗资源却严重不足。对此,赵琨表示,分级诊疗是医改的抓手,如果基层“接不住”,患者不愿意“下来”,就会阻碍分级诊疗有效推行。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2017年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
据了解,医联体通常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基层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目的是解决看病难问题,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理想就医格局。
“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载体,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可以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让老百姓能够公平受益。”赵琨指出。
如何通过医联体模式改善医疗资源“旱涝不均”的局面?赵琨强调,在医联体内,大医院要与基层医院进行有效连接,“低下头”、“弯下腰”,帮助基层医院搞建设。“不仅可以定期派专家到基层接诊,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基层进行远程培训、远程会诊,提高基层的技术力量,使基层‘接得住’。”赵琨说,有了信息化的支撑,解决了距离壁垒,患者可以不必一味地跑到大医院,减少了医疗成本,让偏远地区的患者看病不再是难事。
三方面改善医联体外部环境 实现效用最大化
如何实现医联体效用最大化?赵琨表示,要从三大方面改善医联体的外部环境:医疗服务供给侧规划要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到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跟上,这样医联体才能有效运行。
赵琨解释道,在医联体规划方面,要根据当地人口状况、老龄化程度、疾病负担、传染病程度等,对需要什么功能的医联体进行详细规划。“这种规划不是简单的资源规划,而是‘资源+功能’规划。”赵琨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医联体建设也逐渐升温。赵琨强调,通过互联网将患者档案信息、疾病信息、医保报销信息等数据进行整合,需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以患者为本进行综合考虑、前瞻考虑。
在医疗服务价格方面,赵琨表示,医生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医疗服务价格来体现,尤其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救治疑难杂症的医疗服务,应该进行合理定价,实现价格的差异化。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进行医疗价格改革试点,例如北京设立“医事服务费”,用以补偿医疗机构部分运行成本,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老龄化、慢病高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等必将促使医疗费用增长。”赵琨希望,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该是个别地区的事情,应该在全国广泛推广,制定刚性上涨政策。
除此之外,赵琨表示,使医联体发挥成效,需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她建议探索总额预付机制,将资源进行整合,使稀缺资源在医联体之间协动,形成紧密型的医联体。“以深圳罗湖医疗集团等为代表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以安徽天长为代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都已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我国的典型案例。”她举例道。
“通过医保杠杆,改变医生的行为,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让医联体内的医院共同来管理患者有限的医保资金,他们就会做好早期的预防,健康排查,最终使老百姓真正受益。”赵琨说。(作者: 宫晓倩)
(原标题:赵琨:加快医联体建设 使患者有序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