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两会期间,医药界的代表委员们是一个活跃的群体,针对于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产业发展、新药研发等公众关注的话题,他们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发表真知灼见。今年,这些代表委员们都在关注什么?面对改革的难点,有什么样的好建议呢?《医药导刊》将视线聚焦到医药界代表委员,他们的呼声是否也代表了你的心声?——本版编辑
民族医药的一大特点是以植物药材入药,资源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此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困扰。一方面缺乏理性的禁绝之声,有些地方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储量有限为由,限制或禁止藏医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和行业准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藏医药健康产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缺乏系统思维的盲目乐观的开发利用之声,认为只要有利于当下社会经济的,都应该大力挖掘、开发。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自治区现有的生物资源品种数和蕴藏量的家底不清,且至今未见比较可靠的、定性定量兼顾的资源普查报告;二是与自治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生态环境、生态发展规律、可持续研究和经营方法、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模式等尚未摸清;三是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举措相对单一,尽管有不少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开展种类多样的资源保护、抚育方面的工作,但多数停留在濒危物种的种植抚育技术攻关、小规模基地建设方面,保护与开发还处于相对原始朴素的起步阶段。
近期,联合国环境总署、国际中心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在尼泊尔和我国云南省开展了关于山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原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这些成功模式和案例有三大亮点:一是为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技术依据;二是为当地发展生态贸易和绿色经济提供了可靠的运作模式建议,并为资源产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三是由于采取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因此,出具的结论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并在国际范围取得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他们的做法值得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借鉴,建议:
首先,开展民族药用资源的调查,掌握常用品种和稀有濒危品种的资源状况,并在市场准入源头设立标准,含有濒危植物资源的药物,不能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议在未来3年内,科学、客观地理出三大目录,指引藏药材的绿色贸易。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目录”(资源储量大的品种)、“西藏自治区限制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目录”(有一定的资源储量但开发利用应受到一定限制的品种资源)、“西藏自治区禁止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目录”(濒危、临近濒危的生物资源)。
其次,适当扩大民族医药的参与面,强化资源普查与保护工作成果在现实经济社会的转化功能。积极调动生态贸易领域的企业和产地居民的参与,确保此项工作在产地居民和产业经济中真正扎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子。这也是国际合作组织在尼泊尔和我国云南的成功经验之一。
第三,通过切实可行的研究与探索,尽可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国际生态贸易基本原则,也能符合民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实际的“民族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模式(或基本指导原则)”,以此打下法制化的基础。
第四,结合资源普查、标准化研究工作等结果,及时增补、修订、调整《中国药典》及其他国家标准的品种名录,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国民族药用资源的标准化研究进程。
第五,理清民族地区地产特色资源的“药食同源品种名录”,并将民族地区地产特色药食同源品种增补进入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药食同源品种目录”,以此促进和推动民族地区新健康资源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