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冲突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称,应从改变办医体制这个根源上着手。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表示,应在法律层面厘清暴力伤医和医患纠纷的界限,医患纠纷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
医疗界
人物:王陇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卫生部副部长
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前所未有
昨天,河南团审议“两高”报告时,暴力伤医事件成为代表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王陇德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他表示,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很重要的原因是医患双方对彼此间是什么关系没有搞清,双方沟通不够。
“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医患本来是一个战壕里的。很多诊疗是有风险的,比如有的手术,如果做,有风险,如果不做,病情会加重,这时就需要双方共担风险。”
王陇德说,以前是举证责任倒置,责任完全在医生身上,医生为了避险选择不做手术,这时患者就不愿意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缺乏沟通,也就缺乏理解,就容易出现医患矛盾。
危机根源在于办医体制问题
不过,在王陇德看来,医患关系出现危机的根源还在于办医体制出了问题。
王陇德说,按照国际上的办医模式,绝大部分医院是社会办的,而政府公办的医院有其自身的责任,即代表一国的医疗水平,保证人才培养,同时保障弱势人群就医。
他说,我们现在很多医院是公办医院,但在港澳台的专家们看来,这些公办医疗机构并不是真正的公办,财政补贴只有3%~5%,其他资金都是自己挣的。在香港,公办医院收支两条线,收入部分政府全部拿走,需要的全部由政府支付,和医院、医生利益脱钩。“我们的公办医院都要算账,收多少钱和待遇挂钩,这怎么行?”
在此背景下,医院会衡量病人的“含金量”,每个科室都要努力增加病人的收容量,增加病床的周转率,收治含金量高的病人,这才能赚钱,劳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