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定位虽不能仅用‘公益性’简单概括,但其发展一味地求快、求大、求全是不可行的。”10月13日,上海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速在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培训班上说。
在历时两天的培训班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到底是什么,其内涵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等话题,引发了与会专家的讨论。
转机制最艰难
许速表示,当前上海市医改正处在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阶段——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公益性。
许速说,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改善均衡性,即通过郊区三级医院建设等手段,实现公立医院的广覆盖。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阶段即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改革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综合评价等机制,重点解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问题,预计到2015年完成。第三阶段的主题是推进资源整合,实现协同性,即在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公立医院之间建立分工合理、衔接有序的医疗服务新秩序。
上海市金山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小丽认为,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处在改革的阵痛期,对过去30多年追求规模、追求收入、追求经济效益的旧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许速说,公立医院要避免以往工业化牺牲环境资源的发展方式,只有按照各自的定位,达到一定的规模,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同时注重医务人员的感受,才是发展的根本。为此,现阶段改革把握了4个基本原则:增加投入与转变医院运行机制相结合,控制医药费用与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强化考核监管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相结合,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加强制度创新相结合。
给公益性一把尺子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一直致力于研究公立医院公益性理论与评价方法。他指出,公益性不仅是对公立医院监管的基准点和公立医疗机构治理结构调整的导向,也可以作为对公立医院增加补偿的参考工具。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陆璇表示,公立医疗机构以公益性为核心的评价结果,是政府财政投入的依据。但令人困惑的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到底是什么,始终众说纷纭,需要逐步探索。她认为,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评价指标,一要符合医改要求;二要符合医院现状,不能过于理想化;三要具有可操作性。
陈英耀提出,公益性的内涵应该兼顾公平可及性和效率,承担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责任,是公立医疗机构体现其公益性最基本的特征。在效率方面,公益性要求必须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节约卫生支出,向人群提供符合其病情和需要的适宜服务,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此外,提供与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服务,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是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专业技术特征。
为此,陈英耀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患者评价分解为3个维度、12个指标。其中,服务质量维度包括治疗效果、等待时间、整体环境、就诊流程;服务适宜性维度包括就诊费用、隐私保护、义诊次数、适度检查、合理处方;服务公平可及和职业道德维度包括是否收受红包、对贫困患者先诊治后收费可能性、是否对患者一视同仁。(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力教授认为,公立医院公益性应着眼于向老百姓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质量比较好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必须借助医保的力量。同时,回归公益性不是单纯要求公立医院控制费用,而是应该理顺价格体系,让公立医院靠劳务和技术获得收入,而不是靠开药来弥补在劳务价格收费上的亏损。
陈英耀强调,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投入是其公益性的重要表现。公益性项目多是政府指令性任务,公益性服务的投入,有时得不到必要补偿,会挫伤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为此,应完善公益性活动的信息统计系统,并作为政府评价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指标之一,完善依据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表现进行财政补贴的机制。
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许速表示,当前改革的主要难点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难,改革的协同推进难,政府办医责任落实难,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难,分级诊疗体系落实难。要化解这些难点,确保公益性实现,卫生信息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和手段。“各项制度的实施都高度依赖信息化,再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将因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指出,要实现公立医院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支持才能够做到;公益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考核的实施,同样离不开信息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带来透明的生产环境和管理环境,将对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罗力提出,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影像中心等,实现区域内联网医院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实现远程影像读片、疑难会诊和集中诊断,可以让优质资源为更多的百姓服务,进而提高整体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