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潇燕
“免费使用医疗设备,只需提供场地,并享有知名医院的人才支持。”医疗服务商北京远程视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远程视界”)的“馅饼”近年来吸引了全国千余家医院与之合作。随着远程视界资金链断裂,“馅饼”变成了“陷阱”。
远程视界为合作医院垫付设备租金的模式吸引了大批县级医院参与。但这一“模式创新”在为远程视界从租赁公司套取了大笔资金的同时,也为自己崩盘埋下伏笔。
“馅饼”变“陷阱”
“一方面我们得到了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我们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参与这个项目的医院都想寻求发展,但当地财政没钱,于是就想借鸡生蛋,感觉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黑河市嫩江医院院长董学斌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谈起与远程视界合作的初衷。
2017年5月,远程视界通过当地的代理商找来时,董学斌立刻对这个号称“不花一分钱,只需提供场地,就能免费使用医疗设备,并享有北京知名医院的人才支持”的项目产生了兴趣。经过与远程视界北京总部商谈、考察项目医院以及内部多次开会讨论后,嫩江医院决定参与其中。
一个月后,嫩江医院与远程视界、保信租赁签订了三方合同。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保信租赁将资金打给远程视界,远程视界采购设备交付给嫩江医院,嫩江医院向保信租赁支付租金。吸引嫩江医院的是,其只需提供场地,项目产生收益前不需掏一分钱,租金由远程视界垫付。
董学斌很快就发现,这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一开始远程视界每个月给我们打150万元,我们再打给保信租赁。但三、四个月后,远程视界突然不打钱了。于是,保信租赁就来催我们,我们又催远程视界,结果他们百般推脱。今年则直接承认资金链出了问题,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可我们也没办法啊。最后保信租赁起诉了我们。”
董学斌到远程视界北京总部维权时才发现,掉入“陷阱”的远不止自己一家。据远程租赁前员工李刚(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远程视界自2013年成立以来,大约与2000家医院进行过合作,现在还在合作的有1100-1200家,签订租赁合同的则有930家左右。其中,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签订的租赁合同金额多达1亿元。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这些与远程视界合作的医院虽然都被租赁公司起诉,但很多医院到现在都没收到设备。签合同的当天,远程视界就把收货确认书带过来让我们签字,说就是走流程。但后来我们一直没有收到远程视界承诺的设备,却要作为租赁主体背上这样的官司。”某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数十位医院院长近日集体前往北京市海淀区益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远程视界总部维权,却发现已人去楼空,办公室门上也被贴上封条。
模式创新埋下崩盘伏笔
“我于2016年9月入职远程视界,那是远程视界发展的巅峰时期,当年就完成了69亿元的营收。不过,从2017年5月开始,远程视界开始出现付款延迟,但也就延迟半个月。到了当年7、8月份的付款高峰,开始出现长达一两个月的延迟,接着就是大面积延迟,然后全面爆发,员工开始大面积离职。”李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在李刚看来,远程视界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公司,而更像是一家金融公司。“远程视界建构的三方合作模式并不是标准的设备租赁模式。传统意义上的租赁是由作为承租主体的医院支付保证金、首付和租金,而远程视界的模式创新在于由自己替医院垫付租金。这也是远程视界吸引众多医院合作并迅速做大的原因。”
依靠“模式创新”,迅速做大规模,让远程视界受到了资本的青睐。2016年6月,中金公司、汉富资本对远程视界进行了一轮8.8亿元投资;2017年,上市公司中珠医疗与银河生物先后向远程视界抛来橄榄枝,一度打算收购远程视界的肿瘤和心血管板块,以及远程视界心血管子公司66%的股权。
不过,这个“模式创新”却为远程视界的崩盘埋下了伏笔。“因为需要为医院垫付租金,所以每个月开支非常大。特别是随着项目的增多,开支越来越大。当然,如果每个月都有项目签约的话,也能够维持下去。”李刚表示。
远程视界从租赁公司套取了资金,很多时候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采购设备交付给医院。有的设备采购甚至是赊购,欠了设备供应商不少钱。问题是,反而是远程视界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这些从租赁公司套取的资金去了哪里?李刚也说不清楚。
李刚指出,一般租赁公司都是根据设备到位情况和医院的收货确认单一年内分2到3次进行放款;而远程视界为了提早拿到资金,让医院在没有收到设备的情况下提前签收货确认单。同时,在租赁行业,医院的负债率在60%以内的,授信额度最多不能超过年收入的30%。而在远程视界的模式中,则一般是医院收入多少,做多大规模的融资租赁。
“痛点”成为盈利点
“我是远程视界在河北省的代理商,代理费前前后后缴了50万元左右。原先跟我说河北省所有合作医院都可以参与分成。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钱只退了30多万元,剩下的就不退了。去要钱的时候,才发现同病相怜的代理商500多位。”王红(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据王红介绍,在远程视界的模式中,代理商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块:每个项目可以获得2个点的返点奖励;参与医院科室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其中,合作医院分25%,租赁公司分25%,专家分25%,远程视界分25%。在远程视界分得的25%收益中,拿出一半分给代理商。“但大多数代理商都还没走到这一步远程视界就崩了。”
远程视界描绘的“蓝图”吸引王红等代理商加盟。“与远程视界合作的多是县级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县级公立医院最尴尬。发展需求大,但欠缺的东西多。远程视界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将县级医院作为了主要的客户开发群体。”
同时,远程视界也将这个“痛点”作为自己的盈利点。“远程视界的主要盈利其实来自于卖给医院的设备差价。比如,医院配置一个飞利浦3.0T的核磁共振设备,从国外进货价900万-1000万元左右,正常的设备商1850万元就可以卖给医院,而远程视界却卖到了2900万元。”王红表示。
医院为什么愿意做冤大头?王红称,“医院不需要承担这个支出,贵就贵呗。而且,向医院推荐项目时,将医疗设备作为一个项目综合体卖给医院。除了医疗设备,还有大医院的专家进行手术指导、坐诊,也可以去北京的大医院接受培训。这是很多县级医院院长所看重的。”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王红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远程视界确实找了很多大医院进行合作,但合作模式并不像远程视界宣传的那么紧密。比如,远程视界与某知名医院合作成立了一个国家脑卒中远程会诊基地,但远程视界仅作为赞助商,负责场地装修、设备配置等工作。
“我觉得远程视界崩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在运营上下工夫,只是重视跑马圈地,找医院谈项目套取租赁公司的资金,找代理商收代理费。前期或许运转正常,到后期就难以为继,甚至连医院的设备都不给了。”王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