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4+7”后医药产业投资走向何处?许小林、陈启宇这样说……

2018-12-29 09:32:58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李静芝

受宏观环境影响,整个二级市场一片哀鸿。华盖资本董事长许小林通过对万得数据分析发现,截至到12月14日的数据统计,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排名前十的机构,没有一家盈利,回报率最好的股票型基金为上投摩根医疗基金,今年以来的总回报率为0%。无怪乎有段子说,如果今年没买股票,那么收益可以跑赢大多数炒股的人。虽然二级市场的基金都在跌跌不休,但是回报率排名前三的都是医药题材的基金,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证明,医药产业的抗周期属性。

一级市场的投资正在验证这个判断。根据E药经理人的统计分析,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间,共发生医药产业投融资案例1113个,投融资金额1291.45亿元,创下近十年来的数量和金额新高。寒冬下,一级市场医药投资不一样的表现,一方面可能是这些项目从接触到最终打款需要一个周期,它代表了医药产业投融资的历史业绩;另外,从资本角度来说,目前有资金储备的机构可能会趁着融资趋紧,企业调低自己估值预期的情况下,增加投资的力道。据悉,华盖资本三期医疗基金即将完成募资,基金总规模预计在30亿元。

当然,抗周期并不意味着医药股可以逆市飞扬。医药产业受政策影响颇深,尤其是当波及整个行业的大政策出来后,伴随着整个股市表现下行,曾经出现过几乎所有医药股大跌的情形。由医保局主导的“4+7”带量采购结果的公布,就是这样的政策。

那么“4+7”会对医药产业的投资产业哪些影响?利好创新药投资是大家公认的结果。复星集团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预判,以控费为目标的“4+7”带量采购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可以概况为通过鼓励创新治疗方案,带来企业产品线内涵的转变,进而产业格局重塑。

广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佳荣业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在每年医保费用支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由“4+7”挤压出来的医保费用,最终应该会运用到创新药上。目前已经完成三次的药价谈判也证明,医保部门的思路确实如此。但是这里需要创新药企业和创新药投资者关注的是,随着中国药审改革的逐步深化,只在国外上市的创新药进入中国的速度正在加快,那么曾经打国内外上市时间差的跟随式创新模式可能会遇到挑战。据罗佳荣透露,目前在国外已经上市但还未在中国上市的新药大概由252个,其中大部分都趁着政策东风寻求在华上市。此外,医保控费思路的调整还需要创新药企关注的是,药品的生命周期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导入期大大缩短,K药、O药,包括阿斯利康的泰瑞沙都是如此。

除了在供应端的变化,益丰大药房董事长高毅分析,“4+7”对药店终端也会产业影响。他认为医药分业和处方外流一定会发生,而带量采购的执行,则是加速了这种趋势。到时候形成的格局将是医院卖降价后的药品,药店卖品牌药。据他透露,此次落标的也给一个产品,公司已经组建了千人队伍,主攻基层和药店终端市场。

也许正是看到了处方外流给到药店终端市场扩容的机会,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高瓴资本、阿里健康、华泰系资本等强势介入连锁药店整合市场,使得中国连锁药店市场集中度大幅度提升。作为拥有3500家门店的益丰大药房来说,如果看待资本的大举进入?高毅坦诚不公地分享了他的观点。

事实上,在高瓴资本进入之时,他也感到困惑,于是他想到是否可以通过研读美国药店的发展史,找到答案。通过研究,高毅发现,在美国和欧洲的药店发展史上,没有出现做资本进入药店并长期持有的情况。“在1992-1994年的时候,有一个大的基金买了西部一个最大的连锁公司,还是分拆出去了,但是这个连锁的盈利能力是没有得到提升的,是下降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高毅分析可能是“外界资本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整合难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他举例说,药房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是是一项“很苦逼的活,要有一套小班子,要对市场进行深度的研究,要配供应链,要做人员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团队的整合”,“一年进一个省份对一个团队来已经非常吃力,更别说一个公司在两年内同时进入21个省份,这个整合难度是没有办法形容的。”所以他预判,医药行业外的资本进入到药店终端的并购潮即将落幕,但是行业的并购整合会继续,不过速度会放缓,选择会更理性。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