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和试剂的集中挂网采购是必然趋势,先高值耗材,再普通耗材和检验试剂。挂网集采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降低医疗机构的采购价格。
不过,一直以来,业内也都有反映,一些地方、一些耗材的挂网价格实际上是虚高的,比没挂网前高,比没挂网的高。
造成耗材挂网价格虚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厂家价格不透明、不同地方的价格未联动、厂商虚报价格等等。
而显然,这一现象是有悖于耗材挂网集采政策的初衷的,也已经被盯上了。
上周,海南省卫计委发了个通知,就规范该省高值耗材阳光挂网采购事项提出诸多措施。
通知称,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已于6月30日前将11大类高值医用耗材进行阳光挂网采购,但由于部分高值耗材生产厂家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部分已挂网高值耗材价格虚高。
通知决定如此规范高值耗材采购程序:
1、挂网价格公布,采购结果公开;
2、医疗机构根据挂网价格、以往采购价格及使用量等与企业议价,遴选确定本单位的供货企业和价格。实际供货价不得高于挂网价。
3、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定期筛查各医疗机构实际交易价格,如发现挂网价格高于医疗机构实际供货价格10%(含)以上的,将对此类高值耗材进行重点监控,动态调整挂网价格。
4、医疗机构可用医联体等方式带量采购。
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在挂网价格之外,是还能“二次议价”的。挂网价格高了,那就再议一次价,以比挂网价格更低的价格来实际采购。
反过来,如果议出来的实际采购价格很低,那么挂网价格也得跟着动态再降低。
再来看看四川省,本周最新挂出的《中共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显示,“药械挂网价格虚高问题”是在巡视组的巡视中也被盯上了的。
该通报中有两项内容如下:
1、针对集中采购平台药械挂网价普遍高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药店问题的整改。
一是开展药品价格调研。通过对比分析16101个公立医院采购药品在抽样机构的价格差异情况,形成了《关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价格与民营医院、社会药房差异情况的调查报告》,对经核实的公立医院采购价高的产品,鼓励医疗机构在中标价格的基础上“二次议价”,公布民营医院价格,指导医院议价采购。
二是督促医疗机构落实“两票制”改革责任任务,推动理清药品价格。
三是完善价格信息。通过省药采平台公布挂网产品的全省平均采购价和最低采购价,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议价采购。目前,共公布新增价格信息37843条。
2、针对部分中标挂网产品价格高于2016年医院平均采购价格问题的整改。
对经核实的医疗机构采购价高于2016年医院平均采购价格的药品,允许公立医院可按既往实际采购价格与生产经营企业自主采购,同时对上述药品开展重点监控。
如上,巡视组注意到了挂网集采价普遍高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药店价格。
巡视组反馈意见后,四川省卫计委党组给出的整改主要措施,是允许医疗机构“二次议价”来降价。
“二次议价”俨然成为了解决药品、耗材挂网价格虚高的招数之一。
“二次议价”曾经是有被发文明令禁止的,但医改形势已经不同了,药品加成取消了,耗材加成也要取消,采购价高了医院也没好处,医院还面临控费、降低药占比、降低耗占比的等的各种硬性任务,“二次议价”一而再地被各种公文提到台面上,一点也不意外。挂网价格虚高,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政策的蔓延。
厂家可以通过各种价格管控措施啥的让自己的挂网价格高高不降,但卫计委和医疗机构也可以祭出“二次议价”这一招。这是一场博弈,谁能成为赢家,这就各凭本事了。
对厂商来说,一个更郁闷的消息在于,卫计委盯上了、出手了,巡视组盯上了,发改委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盯上了。
10月,发改委专题报告提出,要开展高值耗材成本价格调查,准确掌握高值耗材价格成本情况。以及建立高值耗材价格常态化监测机制,动态监测高值耗材的出厂价格、口岸价格,以及在我国、产地和周边国家(地区)零售价格,并以适当方式对社会进行公布。
近日,发改委公布《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制定出台分行业定价办法、成本监审办法,强化成本约束,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持民生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合法价格权益。”
高值耗材产品的价格透明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一旦出厂、口岸、零售价格都透明化了,厂商想要维持挂网价格虚高也将难上加难了!(作者: 赛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