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孙女士每天早上5点30分准时起床,带着饭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豫欣养老医院,里面躺着她的老伴儿老张。“我特别需要一家这样的机构,生病了不用挪窝就能看病,病好了还能养老。”孙女士说。
近日,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称将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等,郑州的医养结合究竟运行得怎么样?
【老张的故事】
养老院里有医院急症还是要“另请高明”
之前,老张在荥阳的一家养老院住着。今年6月21日,老张突然发病,高压84,低压45,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孙女士还是满脸惊慌,“养老院有医院,但是只能负责日常养护,一碰到急症根本应付不来。而且所有的用药花费都不能报销,一个月光这一项就得一两千块。”
事实上,养老院内部的医疗机构办不下来医保,或者医保“用处不大”,是不少养老院遇到的难题。
郑州市老年公寓副主任李斐说,以前老年公寓的诊室也申请过办医保,但办不下来,老年人买药还是哪有医保去哪买,头疼脑热都要跑老远。
郑州晚晴养老集团董事长曹红玲说,2008年,他们在晚晴山庄老年公寓院内创办了郑州市第一家医养结合的医院——郑州晚晴老年病医院。
她很快就发现,养老归民政部门管理,医疗归卫生部门管理,医保又归人社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造成了入住老人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
【最初的尝试】
一些患者受益但运作得并不顺畅
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眼看着老伴儿身体要康复了,孙女士却越来越发愁,医院床位有限,康复了就得出院,“不知道以后去哪儿啊?”她自己盘算着,去养老院吧,老伴儿万一再出现急症咋办,回家更不可能,无法照顾。
曹红玲说,他们曾借鉴江浙一带的经验,开办了晚晴护理院,“可运作起来还是不顺畅,因为河南省的护理院还没有纳入医保的范围。”
在磕磕绊绊往前走的几年中,“医养结合”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比如养老院的一些脑梗患者,就是因为离得近抢救及时,才没有留下后遗症,然而,这场最初的尝试,却还是以失败告终。目前,医院已经搬了出去,正式和养老院分开。
【郑州的现状】
中等以上养老院大都把“医养结合”作为宣传点
与孙女士的情况一样,有重病老人的家庭,首选的养老院就是有医养结合的。而大部分养老院,三分之二的入住者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最近两年来,省政府、省卫计委均下发了医养结合的文件,进一步为医养结合开了绿灯。河南商报记者发现,和前几年偶尔出现不同,目前郑州中等以上养老院基本都把“医养结合”作为宣传点。
郑州爱馨养老集团董事长豆雨霞说,医养结合对于入住者的吸引力是非常明显的,“以我们养老院为例,2012年以前,没有开医院时,几百张床位大概需要两三年才能住满,有了医院,很快就能满员,现在有的床位还需要排队预约。”
曹红玲也坦承,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医养结合绝对是一个好的养老模式,有病治病、无病疗养,是养老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尝试和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依托医疗机构开办医养结合的护理院。”
她希望,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人社部门加强协作,灵活把握,为医养结合多开绿灯。
还有哪些难题
医养“两张皮” 这类养老机构还在“模糊地带”
以前,养老院内部的医院办不下来医保是个大问题,后来,有的能办下来医保了,护理费用的报销又成了大问题。
郑州爱馨医院2015年已经是省、市医保和新农合定点机构,但生病期间在养老公寓住时产生的护理费用不能报销,也不能按照住院费报销。
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三甲医院“压床”。
近日,省卫计委下发的医养结合大纲中,专门就此做了说明,提到将逐步完善城乡医保支付政策,“落实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
这一条,让不少人拭目以待。业内人士称,要想解决目前医养结合的难题,只有打破政策壁垒,才能让这种养老模式惠及每位老人。
到2017年,我省要大面积开展医养结合试点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比如医院“办”养老,护理床位得不到补贴;如何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政策细化支持 医养才能走更远
河南商报记者宗雷首席记者李肖肖
对于那些住不起养老院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来说,如果能在医院里养老就好了,“离医院近点,才能不那么害怕。”
但是,医院紧张的床位,以及补贴政策的“两张皮”,让这种愿望稍微有点不现实。但是,“离医院近一点养老”,也许有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