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本月14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紧随其后,15日,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出消息,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10号),规定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
似乎一时之间,中医药入行门槛没了,门被打开了,中医药的发展将如日中天,而事实真的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吗?
谈到中医药,我们心中的明星已不再是李时珍、不再是孙思邈,而是敢于临危受命、以身试药的屠呦呦研究员。屠呦呦凭借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获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
面对国家此时对中医药各方面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网络舆论相继传来的各种"道贺之声",大家也许应该仔细、冷静回顾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中医药行业发展迟滞的原因有哪些?其发展会因诺奖的获得而走出国门吗?
简看我国中医药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出台,中药的栽培、经营、炮制、生产形成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良好局面,逐步建立了中药材栽培基地,中药市场流通秩序日趋稳定,各种伪劣中药品种逐渐减少,仓贮管理条件大为改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中成药品种走向国际市场进行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