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医院,将由数据说了算?
全国第一家从初建阶段就将IT系统架构在阿里云上的民营医院落地,让阿里巴巴的大健康蓝图浮出水面。
4月20日,阿里云联合东华软件,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共建“云上医院”,这也是全国首个以数据驱动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的实体医疗机构,其90%以上的院方后台信息系统布局在阿里云上。
国际医学(000516.SZ)、东华软件(002065.SZ)近日均发布公告称,股票因重大战略合作暂处于停牌状态。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向互联网医疗业内人士了解到,未来实现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自由流转,云计算的平台能力与大数据分析是基础,但在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同时,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互联网手段在看病难问题面前仍然任重道远。
大医院“上云”难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去年才开始筹建,预计3年内完工,归当地一家投资集团所有,此前该集团收购了西安高新医院(民营三甲,已运营13年),新建的国际医学中心是一个更现代化的实体。在此次合作的各自角色中,阿里云为医院提供最底层的IT架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分析支撑,东华软件是在这个基础上负责更上层的整个技术平台的搭建和应用软件开发。
西安国际医学集团总裁史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会将旗下已运营13年的高新医院的医疗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导入基于阿里云建设的这家新医院中,患者可在线咨询,实际诊疗仍在线下完成(国家卫计委对在线诊疗有相关限制规定)。
史今说,云上医院将改变传统的医生单方面受雇于医院的模式,而是和医生以合伙人的形式展开合作,将各地医生资源拉到平台上,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打破以往的物理界限。
眼下,患者就医面临的一个困难是转诊不畅、成本太高,各医院之间信息闭塞不通。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实现患者信息在区域性医疗机构间的有效流转是云上医院未来的目标之一。
不久前,杭州邵逸夫医院也在信息化改造中接入阿里云平台,但它属于既有医院的升级改造,而西安这家医院属于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云平台的架构在建设,一旦这套软件搭建成熟,再复制推广就会容易得多。
但云上医院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是,目前对“上云”态度积极的大多是一些小医院和民营医院,这能借此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并带来更多患者。但像公立三甲医院,对于“上云”的态度就模糊了很多,它们本身就不缺患者,对信息外流的意愿也不强烈,稀缺的医生资源在线下本就无法满足更多的就诊需求,放在“云端”之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阿里大健康蓝图怎么画?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至今,支付宝(钱包)未来医院计划、阿里健康云医院(名为“医蝶谷”)、云上医院(阿里云)等围绕阿里巴巴大健康蓝图的构想陆续落地,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很多人仍觉得是雾里看花。
4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阿里内部人士处梳理出一份大健康蓝图的雏形,也包括了“马云的医疗梦”的实施思路。
描绘这份蓝图的第一次下笔是从支付宝钱包开始的。去年5月底,支付宝宣布了未来医院计划,线下医院对自身后台系统进行小改造,开放接口给支付宝,用户在前端通过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每家医院对应一个服务窗,相当于微信公众号),在手机上实现远程挂号、实时缴费、查验检查报告等流程,提高就诊效率。
上述阿里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实际上蚂蚁金服对传统医疗流程的改造更多地反映在前端入口上,即用户层面,直观地体现在支付、预约等就诊环节上,瞄准的对象多为各地拥有完善信息化架构的公立大医院,让其一家一家地接入支付宝平台。
而今年4月初由阿里健康(由被阿里收购的中信21世纪更名而来)打造的云医院平台(医蝶谷)是想建立一套在线医疗的标准,其先期锁定的是全国线下18万家诊所,这些医疗机构本身的信息化程度很低,通过接入阿里健康的云HIS系统来扩大服务范围。
医蝶谷的思路是市场化,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患者可以在App端向入驻医蝶谷的医生在线咨询(在线诊疗目前被政策限制),在预约挂号、线下问诊后,入驻该平台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上门采集(比如抽血)服务,将报告上传至云医院后,由医生开电子处方,患者周边线下药房通过补贴抢单方式(类似打车软件)送药上门。
上述阿里内部人士称,云上医院和医蝶谷都是基于阿里云底层构建的医疗服务平台,前者的角色是做实体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升级;后者则是主要针对大型医院进行后台系统对接。在横向上,支付宝的未来医院、医蝶谷和云上医院计划三者之间又有业务交集,比如蚂蚁金服后续会接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这家云上医院的体系,未来类似的融合势必会更深入。
东华软件总裁吕波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东华软件与阿里云在北京海淀区(与区政府卫生机构合作)尝试的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将于9月份推出,通过汇集大数据(患者数据、家族病史等)为居民提供健康存档、流行病学分析预测等领域服务,未来全北京地区的这类大数据将会打通。(作者: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