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超龄22万,超龄26万,这4万的好处费,是用来化解年龄问题的。”从一个自称能搞到留京指标的中介的报价中,张新初次得知今年的留京指标开始有年龄限制。不过这个毕业于北京大学某热门专业高材生的第一反应是,这是骗子瞎编,用来忽悠钱的。
但上网搜索后他发现,在一些高校论坛上,真的有好几个人都提到了今年留京指标的年龄新政。张新赶紧询问了签约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所在学校就业办的老师,他们却都表示没听说过这个政策。
张新又打电话到北京市人社局咨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向他确认,今年确实有限制落户年龄的政策:应届毕业生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超过这个年龄限制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将不能够留京。
一项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就业政策,竟然是从二道贩子嘴里传出来的,张新觉得不可思议。而随后围绕这项落户政策所进行的各种交涉,让他感到失望至极,“让户口和这些政策伤死心了。”张新说。
留京年龄门
出生于1985年12月底的张新在上海读完本科后,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的他,在去年底就和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签署了offer。
3月中旬,张新希望能了解一下在北京落户的流程,就在网上加了一个声称提供落户义务咨询的QQ。张新刚报了年龄,对方就告诉他说,根据今年新政策,你超龄了。在一番求证后,感受到压力的张新和几个遇到相同问题的同学一起建立了一个QQ群,一来希望大家有消息相互沟通,二来是大家共同想办法。
QQ群建立不到10天,群成员就达到200多人。更多的消息也陆续被网友们披露出来,在年龄限制的具体时间节点上,本科生卡在1989年1月1日后出生,硕士生在1986年1月1日后,博士生在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于1985年末的张新正好被卡在门外。
和张新有着相同经历的群成员们也开始积极行动,一方面给所在学校的就业办反馈,通过学校给北京市人社局反映问题;另一方面,群里的成员也分别给北京市人社局打电话,给局长信箱发信。
在看到政策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后,张新和群里的几个同学决定到北京市信访局上访。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写给北京市人社局领导的上访信,从现实和法律等多角度对北京市人社局出台的这一限制落户年龄的政策进行了批判。
他们在信的最后写道,“您的一个判断将可能造就或者粉碎无数大学生心中怀揣已久的中国梦!最后,我们恳请人保局各位领导根据实情制定应届生落户年龄限制政策,给我们一个实现中国梦的机会!”
落款是“首都高校大学生”,附注中还对参与信访的学生构成进行了分析:经粗略统计,参与此次信访的同学达144人,其中90%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少量博士研究生,无本科生。
张新说,他们拿着这封信走到北京市信访局的时候,还是有点担心,毕竟都是在校学生,学校的老师在听说他们要去上访时,也叮嘱他们要注意保护自己。
北京市信访办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听了他们的诉求后,也觉得这项限制落户年龄的政策不应该一刀切,出台时机也不妥,并把他们作为群体信访,安排一个房间由专人重点接待。在结束的时候,还有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可以给王安顺市长写信、实名上访,“一旦政策执行,想再改就更难了。”
落地悬疑
让张新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从信访办回来后,再打电话到北京市人社局咨询,对方告诉他们今年是过渡期,已经和用人单位签约的仍可以按过去的政策执行。张新说,所谓过渡期的说法在以前的咨询中是没有听到过的。
根据北京市人社局回复的“关于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有关年龄要求的说明”,2013年,为了进一步调整北京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优先给年轻应届毕业生以更多的留京发展机会,原则上要求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所学专业与接收单位的主营业务和工作岗位要求一致。
北京市人社局指出,这一要求不是针对特定人群提出的新的进京政策,而是对当前北京市属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超出年龄指导线的毕业生,可按照北京市引进人才的渠道和标准申请办理落户工作。在张新看来,能走这一渠道的只能是社会精英了,在他所在的这家世界500强企业,也只有中国区高管才能申请。
对于已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接收意向的部分毕业生,北京市人社局在5月7日回复中表示,“我们已通知各用人单位:已与用人单位达成接收意向,且用人单位满意、愿意引进的2013届毕业生,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仍可按规定引进。”但达成接收意向的截止时间点,人社局并未明确。
在得到了人社局肯定的答复后,张新和群里的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解散了QQ群。但人社局给出的利好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的波折却是他没想到的。一位常联系的朋友告诉张新,自己所在的区并没有接到关于今年是过渡期的通知,单位的人事部门说,由于他超过了留京年龄限制不能落户。
于是,这些“超龄者”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从之前不停给市人社局打电话,到现在不停给各区人社局打电话,了解各个区的落实情况,是否按照今年属于“过渡”的原则执行。
人口政策继续收紧
张新说在签offer协议的时候,他其实有两个落户选择:北京或上海。考虑到离家近,就选择了北京,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意外。张新觉得,相对于北京的落户政策,上海的落户政策要更透明、更合理。张新举例说,上海在落户过程中会有相应的评分,在上海找到工作的人都可以按要求给自己评分,里面虽然有很多条件,但不会涉及年龄。在张新看来,和北京之前实施的“以房控人、以产业控人”相比,以年龄来控制人口已经有歧视的味道了,年龄是生命本质的属性,这和房子、产业生命之外的调控因素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事实上,控制人口增长一直是北京近年来城市管理的一项主要挑战,控制的范围也不断从所谓的低端劳动力向“高知”群体扩展。据媒体报道,2011年北京进一步缩减进京指标,预计比2010年减少1/3以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介绍,进京指标总体上呈现逐年缩减趋势。
陆杰华认为,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不管它影响多少人,首先要有法律依据;其次要保证公平;第三是能否达到目的。目前通过控制年龄限制落户的政策,在程序上没有科学论证,在平等问题上也和法律冲突。
张新则觉得政策的制定者既不考虑社会现实,更不了解人才市场,“好比医学专业,本来学制就长,即便是正常上学,毕业时也可能会超龄;而对人才的筛选,应该交给市场机制去把真正需要的人才筛选出来,而不是强制的下一道道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