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说,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他公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等。(昨日本报B07版)
合理用药是减少药品风险的关键因素。现实中,不合理用药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合用药物过繁,因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同类药重复使用……由于不合理用药产生了大量药害事件,不仅加重了治疗成本,造成资源浪费,还加重了身体机能的耗损,形成长期风险。
提高全民用药知识,不仅可以让“家庭药箱”使用得到规范,也可以对医生用药形成约束。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家庭用药固然有问题,但医疗用药才是重点所在,“九成居民不会合理用药”的背后,是过度医疗产生的恶果。若不能解决医疗牟利的问题,不遏制大处方、大治疗,那么合理用药就很难落实,现有的药物滥用现象也就得不到解决。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输液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而“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挂水”作为一种医学常识,自然也是一个底线。然而输液作为一种主导手段,实施者多为医生。造成“输液依赖”式的不合理用药,其责任不应在患者身上。
合理用药宣传日久,然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究其原因,在于医疗逐利之下患者成了敛财对象,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便用好药、贵药,用大剂量药,而违背了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医务从业者未能自我控制合理用药行为,自然也无法对患者进行指导。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往往极力倡导用好药,多用药,反倒成了药物滥用的强大推手。而这一点,与国外的同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实现合理用药,需要从管教结合上着力,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使得医疗指导和规范得以回归,医生治疗方案更科学,用药更合理;二要强化宣传,使患者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惩治力度,并通过持续的医疗改革,不断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切断医生和药物挂钩的利益之“手”,从制度上消除药物滥用空间。(唐伟)